2020年5月30日朱珍德课题组硕士答辩

    2020年5月30日下午两点,课题组岩土工程学术硕士生陈会官、艾涛、孟松松、朱端和专业硕士生张仕超在河海大学科学馆516举行了毕业答辩。
    课题组邀请了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赵跃堂教授为主席,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谢兴华教授、河海大学阮怀宁教授、河海大学王伟教授、河海大学顾长存副教授为答辩委员,刘欣宇讲师为答辩秘书。
     硕士生陈会官的论文题目《冻融循环下考虑水分迁移的土体本构模型研究》,论文采用分凝模型计算水分迁移量,并将水分迁移量作为基本状态变量引入内状态变量理论中。基于考虑水分迁移的内状态变量理论,分别推导了考虑水分迁移的单曲服面本构模型与考虑水分迁移的双屈服面本构模型,最终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硕士生艾涛的论文题目《含孔洞类岩石材料强度和破坏特征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和国家建设需求,针对含孔洞裂隙缺陷的岩石类脆性材料,开展了孔洞裂隙缺陷类岩石试样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裂纹长度、裂隙倾角和裂隙间夹角对于类岩石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孔洞裂隙类岩石材料裂纹起裂和扩展规律,采用颗粒流程序构建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孔洞式三叉裂隙试样模型,进行了单轴加载下的裂纹扩展数值模拟验证。

    硕士生孟松松的论文题目《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深埋隧洞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论文基于一维应变理论,分析了应力波在土体介质中的传播,推导了一维应变弹塑性波传递模型,并根据连续介质理论与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土层界面的衍射与反射系数,从而构建了二维断层界面内应力波传递模型。

    硕士生朱端的论文题目《基于振动台试验的跨断层深埋隧道动力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根据模型试验相似准则与粘弹性边界理论,开展了不同断层倾角下深埋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并通过隧道穿越断层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加载幅值下动应变响应特征,揭示了不同断层倾角下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

    硕士生张仕超的论文题目《顶管法开挖地下通道对地表及既有隧道影响研究》,论依托南京万象城地下人行通道顶管工程,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开展顶管法开挖地下通道对地表及既有隧道影响研究,重点分析了矩形顶管法施工对周围土体、地表和既有隧道的扰动规律,研究成果可为诸多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答辩委员会各位专家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现有成果和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答辩委员会委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均全票一致同意通过陈会官、艾涛、孟松松、朱端和张仕超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诸位毕业生分别做了感言,表达了对委员会专家、朱珍德老师及课题组同门的谢意,并进行合影留念。至此,本次答辩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王麓翔